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海外生活中式美食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海外生活中式美食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式圈养和国外放养式教育,你更喜欢哪种?
谢谢悟空邀请,不甚荣幸!
中式圈养与国外的放养这一命题是个伪命题,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法。建议问题的提出者应该把这一问题中的“中式”和“国外”两个词语取掉,而应该这样提出问题:“你如何评价圈养和放养式教育”?
风靡全世界的《第56号教室的奇迹》的作者,美国老师雷夫—艾斯奎斯在书中阐述了:友善待人、成功无捷径、发挥主动性、不怕提出问题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、有条不紊、谦虚谨慎等观点表明,美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放养式教育。笔者曾去芬兰——比利时——德国作访问学者,考查了他们的基础教育,从中发现他们的基础教育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放养式教育。
圈养式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圈养式教育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融入群体生活的开始,在圈养中让每一个学生由独处开始集体生活,由自由走向规则,由自由走向约束,由自由走向纪律,由独处走向合作,他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合作意识,增强每一个学生的集体集体荣誉感尤为重要。
放养式教育也是基础教育不能缺少的。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,创新精神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在基础教育界出现了项目学习(Project learning),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,这是放养式教育的体现。但放养式教育忌无规则、无目的、无纪律、无组织,必须是针对问题,解决问题,目标明确的教育。
总之,只有将圈养式教育与放养式教育有机结合,有机综合,二者兼而有之的教育才是有利于孩子生命成长,有利于孩子获取知识,有利于孩子开阔视野,提升境界,拓展边界的好教育。凡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,没有最好只有合适,教育也是如此。为此,我说只有合适的教育才是好教育。
一家之言,敬请批评指正!
若水——2019-03-03
首先来说两种教育各有利弊。“圈养”是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集体空间,可以培养他的秩序感,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。孩子应该尽量多的接触社会和自然环境,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完全“放”,对孩子不能不管,而要相对“圈”,否则会有安全隐患。“圈养”关注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关注孩子的安全,而忽略了其他方面,甚至让孩子丧失接触社会的机会。放养式教育缺乏约束,纪律遵从性差,难以把控,但长大的孩子活泼、独立、自由、奔放,尤其是富有创造力。
从现实中看,无论是圈养式教育,还是放养式教育都有取得非常成功的个案,所以,无论圈养还是放养,均有一定的可取之处。对于孩子的教养没绝对的圈养也没有绝对的放养,应该说是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比较好的教养方式,或者说,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,圈养和放养所占的比例就不同。
在孩子三岁以前,由于孩子根本无法自理,应该是“圈养”,慢慢教会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,如行走、说话、吃饭等。
孩子到了三至六岁,孩子不但开始逐步形成独立思维,开始有意识地要按自己思维来做事,而且已有一定的基本自理能力,适当放手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如自己穿衣、刷牙等,这就是“放养”的开始。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界的认识缺乏判断能力,还需要家长来引导孩子形成比较正确思维模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。也就是说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以“圈养”模式为主,并开始尝试性地进行“放养”。
当孩子到了七至十二的小学阶段,在不断大量接触和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,思维活跃、自我意识越来越强,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事情。这个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应是圈养和放养要紧密结合。圈养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去辨别是非,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,学会一些自我保护方式,而不是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和行动。而这时的放养是要让孩子去直观、全面地接触社会,初步开始学习如何自立。
到了13到18岁,孩子进入了一生中最叛逆的青春期,一般孩子都急切地想摆脱家长的束缚。这时应该给孩子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,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。但是,活动空间的扩大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及诱惑,这时适当的圈养也是很有必要了,圈养是要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帮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。
十八岁以后,孩子在法律上已经独立。家长和孩子都不会愿意去圈养,放养是自然的。
综上,个人认为,根据我国的国情,应该把圈养式教育和放养式教育进行紧密结合,只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和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调整,各有侧重。过度的控制或过度放纵对孩子的成长都将是不利。到底如何把握这个“度”,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慢慢去摸索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外生活中式美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海外生活中式美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